自从建国开始,新加坡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,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现代的国家/城市之一,当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发展大力公共房屋,不少居民从甘榜(Kampung)上楼住上组屋,大量甘榜也随之消失。
金文泰树林里的甘榜,如今只剩下最后一间承载三代人回忆的锌板屋子。(陈斌勤摄)
金文泰丛林深处,“暗藏”一间老旧锌板木屋,周边10多户人家已在多年前陆续搬走,老屋拆的拆、倒的倒,老妇却带着五个儿子留守甘榜仅剩的一间木屋,而且一守30多年直到老去逝世。
《联合晚报》早前获知读者通知,指金文泰某个公寓对面的树林里有一间相当老旧的锌板木屋,里头似乎还有人在住。记着于是根据读者提供的“贴士”,找到暗藏树林间的木屋,并顺利联络上每周打理木屋的林森辉(59岁)和他的太太黄玉枝(55岁),以及林森辉同母异父的大哥许先生(70岁),向他们了解这间木屋的“历史”。
林森辉受访时说,他家木屋的所在地,早期是一个小甘榜,这个甘榜的历史可追溯到二战时期。“我母亲上世纪40年代在这里落脚,当时这个甘榜住着10多户人家,我们住的木屋还是母亲跟家人亲手盖的。”
在林森辉夫妇和许先生的带领下,记者在甘榜的原址走了一趟,尽管树林里只剩下一间木屋,但记者还是可以从突出地面的石砖块,寸草不生、光秃秃的石灰地板等,看出曾经存在过木屋的一些蛛丝马迹。
林森辉的老家是典型的亚答屋,木屋本身不大,但周边的“活动空间”不少,木屋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口井。黄玉枝说,这口老井多年以来为全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,饮用或洗澡用的水都可以从井里取得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甘榜的居民一户户搬到政府组屋,而因甘榜所在位置,交通很不方便,搬出去的人也很少回去看看了。
黄玉枝说,家婆去年4月心脏病过世,享寿88岁,老人家因病住院前,一直住在这间木屋里。
虽然母亲已不在,林森辉每周还是会带着妻子回来甘榜。他说:“这是妈妈留下来的,我们一定会常回来看看。”
网络图
承载三代回忆 后人盼疫后重访
母亲毕生心系老屋,子孙在她过世后要把老屋看好,如今只期盼疫情快过,好让一家大小回老屋团聚,一起睹“屋”思人,缅怀母亲。
黄玉枝说,家婆过世后,大哥许先生有次在修理木屋屋顶时摔倒,伤的不轻,好在后来他已无大碍。
“他在这里陪妈妈最久,每次回来就会想到妈妈走了,一直开心不起来。”
黄玉枝知道大哥想好好打理家婆留下来的木屋,但他受伤后身子不好,一家人不想他伤身伤神,于是她和丈夫答应周末都回甘榜一趟。
疫情关系,我国再次收紧防疫措施。黄玉枝说:“等措施放宽后,我们一家人一定要再回来这里聚聚。”
老妇喝惯井水搬组屋又搬回
习惯了井水的甘甜,老母亲从来不喝自来水,曾搬去组屋后住不习惯,结果又回到木屋生活,五兄弟体恤妈妈,即便婚后各自成家,还是轮流带孩子回木屋小住陪妈妈。
黄玉枝告诉记者,30几年前,家婆曾随着孩子搬到政府组屋里居住。她说:“她说组屋四四方方的,住不惯。她一辈子喝的是井水,突然改喝水龙头的水,家婆也喝不惯。”
由于住不习惯,许先生的母亲决定搬回木屋住。五兄弟当时都已成家,但还是决定顺着母亲的心意,让她搬回老家,兄弟五人则轮流回家陪妈妈住。
网络图
黄玉枝说:“大哥一家人星期一到五会在甘榜陪妈妈,我们其他人星期五六日过来陪她。”
最难能可贵的是,五兄弟的孩子长大后,也还会跟着父母回家看奶奶。疫情暴发前,逢年过节,这个甘榜总是热热闹闹,老奶奶陪着儿孙等数十人一起欢聚。黄玉枝说:“这个甘榜是我们三代人的回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