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晚,大街旁停着一台Ramly Burger小餐车。
煎盘上汉堡肉煎得滋滋作响,三三两两的行人被四溢的香气吸引,一旁的小贩在煎好的汉堡肉上撒下特製酱料,再按顾客需求加入蛋、生菜或者番茄,最後用印有Ramly Burger的包装纸打包。 Ramly Burger是深夜嘴馋的最佳救赎,也是身为大马人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场景。
近日推特广为流传创办人Ramly白手起家的故事,在坊间掀起讨论。 本期「网络热什么」带你一窥国民汉堡创办人Ramly,如何一手建立属於他的汉堡帝国。
穆斯林排斥外来文化 看见清真汉堡肉商机 Ramly出生在霹雳角头(Tanjung Piandang),但在雪兰莪适耕庄(Sekinchan)长大。他在1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8。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,成年後的他来到吉隆坡紮根。
1978年,当时马来西亚广为接纳外来文化,一些国际连锁餐厅如麦当劳或肯德基陆续入驻。在一所超市当切肉工的Ramly从新闻上得知,许多穆斯林担心汉堡肉非清真。因此,他毅然决定携手妻子兼夥伴Shala,研发专属穆斯林的清真汉堡肉。 坐位Ramly Burger创办人Ramly,右为他的太太Shala。
一如所有的成功故事,Ramly的创业之路並非一帆风顺。由於当时人们对於汉堡的熟悉度有限,肯尝试的人少之又少,甚至会因为是外国文化有所牴触。因此,Ramly向人民信託局(MARA)提出RM7,000的贷款申请不获得批准。 在苦求无门的情况下,Ramly只好拿出仅有的RM2,000储蓄,踏出他未来汉堡帝国重要的一小步。
全国现在随处可见Ramly Burger餐车的踪影。 由於没有多餘的资金买器材,Ramly夫妇只能用手工製作每一片汉堡肉,每日生产200片清真汉堡肉。虽然付出许多汗水,但回报不如预期。 即便如此,Ramly没有轻言放弃,他在吉隆坡秋季路开起小摊贩,现场贩售汉堡肉。同时迎合当地口味不断改良汉堡肉的秘方。
渐渐地,小摊贩的生意转亏为盈,甚至从日产200片的汉堡肉增至3,000片,於是,Ramly 在1980年註册属於他的汉堡公司——拉姆利集团(Ramly Group)。
4年後,Ramly将生产汉堡肉的业务加以拓展,他在吉隆坡敦拉萨镇建一家1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,提升汉堡肉饼日产量至1万片。同时,Ramly不满足现况,进而将生产线拓展到冷冻食品,也开始製作香肠、鸡块、肉碎等,在全马各地超市销售。 来到2018年,Ramly在雪兰莪英达岛,建立第3家规模更大的汉堡肉工厂,可以日产100万片。2019年,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令吉。
如今Ramly研发的清真肉食品,更销售至海外如新加坡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孟加拉等地。 全国街头不难发现Ramly餐车的身影,成为了大马宵夜美食的另类代名词。根据统计,大马有超过25,000的摊贩出售Ramly的产品。 此外,不是所有人都知道,其实Ramly集团也开设了实体餐厅,供食客坐着享受该公司的肉食品。
Ramly的成功间接为我国创造了上万的就业机会,他的创业事迹更激励不少网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