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,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。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取代,
旧有的封建三纲五常秩序也在西方文化、思想的传播之下逐渐鬆动。一大批的文人墨客、商界巨贾次第出现。
奇女子董竹君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出身贫贱的她,凭藉为母则刚的毅力,
从沦落风尘到上海滩的商业奇蹟,在黄金荣、杜月笙、张啸林等横行上海滩的大佬之中遊刃有餘,又怎不令人称奇!
而她创建的锦江饭店如今历经百年苍苍,仍旧屹立於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。
1900年,董竹君出生於上海贫民窟。因为家庭条件困难,董竹君只去私塾待了很短一段时间,
12岁便被父母送去青楼做了一名卖唱女。在那裡,董竹君遇上了未来丈夫夏之时,
夏之时曾任蜀军副都督,他为董竹君的美丽聪慧心动,打算花钱把她赎出去。
没想到董竹君居然拒绝了,理由是将来两个人在一起,万一有矛盾他便会说「你是我花钱买来的」。
为此,董竹君选择自己逃出去,14岁那年,她与夏之时结为夫妻。
结婚之前,董竹君对丈夫提出要求:不做妾、组建一个完好家庭、去日本留学时要带上她一起。
夏之时答应了,婚後,夫妻俩便一同赴日本留学。没想到,两人相处的时间越长,
董竹君就越发现丈夫是个封建思想严重、且通身大男子主义的人,
他认为董竹君是自己的附庸,不许她抛头露面,连她站在窗前听远处的音乐,他也怀疑妻子爱上了吹奏的男人。
1915年夏之时先回国,便叫自己弟弟去日本陪妻子,表面说照顾,实则处处监视她,
防止她出牆。2年後,董竹君从日本学校毕业,本想去法国深造,却被夏之时叫回四川。
夏之时事业失意,开始染上鸦片恶习,稍有不如意就对董竹君非打即骂。
董竹君不肯待在家做家庭主妇,她一定要自己出去做生意,办织厂、经营黄包车,
这些都让夏之时非常不满。同时,两个人在孩子的问题上也产生了衝突,
夏之时认为只有儿子才能延续香火,董竹君前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儿,
夏之时便要求她继续生,最後才生下一个儿子。
女儿们从小就不得父亲喜爱,就算生病了,夏之时也懒得照顾。
但董竹君不同,她自己吃过地位低的苦,对这几个女儿倍加疼惜,
並且向丈夫提出女儿也应该读大学。夫妻俩的分歧越来越大,1929年,董竹君带着4个女儿与丈夫彻底分居。
因为夏之时起初不肯离婚,5年後才正式签协议。
在夏之时看来,董竹君离开自己就是自找苦吃,很愚蠢。
他嘲笑:「你想带女儿去上海,站不站得住脚先不说,
要是女儿能养大能读书的话,我在手板心裡给你煎鱼吃!」
出乎夏之时预料,董竹君之後虽然历经坎坷、险些活不下来,最终却还是得贵人帮助,
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站稳脚跟,开起一家名为「锦江小餐」的川菜馆。她精心布置了幽雅的用餐环境,
一楼做普通大堂、二楼三楼设雅座,又将川菜的重辣改为轻辣,果然备受欢迎,红遍了上海滩。
她甚至以自己的名字为灵感,设计竹叶店徽,让「锦江」成为了驰名中外的招牌。
无数名流大佬都喜欢来光顾董竹君的店,杜月笙更大手笔地帮董竹君扩充了门面。
後来锦江小餐改为锦江饭店,作为创始人,董竹君的名字随着它一起为众人熟知。
即使成为了商业大亨,非常忙碌,董竹君也时刻关注女儿的教育问题。
为了培养孩子,她一边送女儿去教会学校念书,一边每天给她们读进步杂誌;
鲁迅在上海演讲时,董竹君马上带着女儿去听;她不让女儿来饭店,
怕那裡的浮华风气让女儿受到不良影响;女儿在外地读书,
董竹君时刻不忘给她们写信,教育她们将来要做有用的人。
而董竹君的努力也没有白费,她的4个女儿个个成材,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。
三女儿董国瑛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技术学院毕业後,曾经短暂进入联合国工作,
後来便回国创建着名的八一电影製片厂。
这一切都与董竹君的教育分不开,她既是一个企业家,也是一个完美母亲。
在那样一个年代,一个女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,难度可想而知,而且作为女子,
董竹君的成功也起到了标杆的作用,激励着无数女子的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