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度,我都是周围人豔羡的「成功妈妈」,不是因为我本人有多么优秀,而是我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儿。
女儿从小到大,一直是「别人家的孩子」,不仅成绩优异,各项特长也全面发展,收揽各种比赛的奖项无数。
大家总是交口称讚:「她家小孩不仅学习好,人家特长也多,还非常懂事听话,我家孩子要是这样该多好。」
每当听到这种话,我都会嘴上谦虚客气,但心裡也认为自己把孩子教得很好。
事实也确实如此,为了女儿的学习,我每一天都用尽全力,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,报兴趣班,请老师辅导,从来眼都不眨一下。
在家裡,也从不让她做一点家务,什么事情都给她准备好,从不让她分心,就只有一个要求:好好用心学习!其他什么都不用管!
就这样,一直到今年,女儿不负所望地考上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!
然而,第一个期中考试,女儿考了班级35名,而且後面成绩排名不断下滑,都快倒数了!
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,一个普通的週末,女儿突然跟我们说:「我不想学了,我实在学不下去了。」
我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:「你疯了吗,好端端的为什么不上学?」
但女儿的坚决让我明白过来,她不是在跟我商量,只是通知我。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让我眼前一黑。
我从耐心劝说,到大吵大闹、用尽各种手段去恐吓、威胁,可女儿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,坚决不肯去上学。
我硬把她拉过来送进学校,她也不好好学,整天没精打采,甚至上课睡觉,老师找我们投诉了好几次。
这样拉锯战了一段时间,实在没办法,只好帮女儿办了休学。
02
休学後,家裡的气氛剑拔弩张。
我没有放弃把女儿重新送回学校的想法,一直在找机会说服女儿,而女儿则是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内,昏天黑地的睡觉,看电影。
一旦对视,她就用陌生的眼神瞪着我,就像看一个厌恶至极的人:「一听到你找机会跟我说话,我就觉得上不来气,你能不能不要再跟我讲话了,是想把我逼死吗?」
我听了心在流血,但又不敢反击,害怕女儿真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。
一天,由於长时间的心力交瘁,我在公司一下子晕倒了,可女儿知道後的反应简直就是冷血:「苦肉计吗?你又想到这一招了啊?」
她根本不相信,我是真的晕倒了。
女儿挖苦我的话,让我整个人突然惊醒了:我到底做错了什么,才让亲子关係走到了这一步?
听过一句话,父母是原件,孩子是影本。
也是第一次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反思到底哪裡出了问题,反思什么才是真正为孩子好。
我上网疯狂寻找有关青春期孩子叛逆、休学的资料,发现原来有很多家庭跟我一样。也是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,我逐渐了解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,並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
以前我不懂,之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女儿,怎么突然就开始叛逆了?
我在後面才发现——我一直以来,都只要求孩子学习!
我的想法是,她作为一个学生,任务就是学习吗?
实际上,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通病!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——孩子是人,是一个有想法,有感情、有追求的人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机器!
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他们开始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,会经常问自己:「我到底在做什么?有什么意义?」
就像我的女儿,当她学习顺风顺水的时候,她自己对学习得心应手,自然会积极、自信。
但是,一旦遇到了困难与挑战,且长时间没有突破,她就会陷入自我怀疑,进入严重的迷茫状态,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,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,最後就会厌学!
就像樊登曾经说的:「孩子叛逆的根源,就是迷茫和无助!」
女儿的迷茫与无助,让她开始变得叛逆、厌学,最後导致休学!
我和女儿相处的一件件事,像走马灯一般在我脑海中一一闪过,经过这番回顾和反思,我明白了原因所在:
(1)我不看女儿优秀的一面,只看她做得不好的地方,因此我总在不断地指责孩子:
(2)特别是上了高中,学习排名下滑之後,我对她的要求更加严格:
这样的监督日复一日,只要女儿在我面前,我总在命令、催促、指示她去做些什么。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心去关心一下她的压力和情绪!
没想到,这些压力最终压垮了她!
错误的教育理念,让我一直在打压女儿而不自知,还自得於自己「会教育」。孩子想要的,是父母的关心与帮助,而不是管理者、监视者还有统治者。
03
教育孩子,父母要做的不是责駡、贬低,而是给予他充分的爱和包容,做孩子的支持者和陪伴者,而不是做一个隻会提要求的领导或者监工!
我开始尝试和孩子和解,从和女儿的交流开始,学着改变:
(1)、帮孩子寻找新的兴趣点,重新激发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理念,叫过渡性空间,是指通过营造一个想像出来的空间,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力量。
对於孩子来说,爱好和兴趣,就是他们的过渡性空间。
不管孩子是在写作、打球、玩乐高、看小说,都是他进入过渡性空间的方式,缓解焦虑和紧张。但通常父母会怕耽误学习,禁止孩子做这些事。
过渡性空间能够帮助孩子获得精神力量,对抗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挫折。
一旦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个机会,大量的负面情绪就会积累下来,最後给家长「来个大的」。
所以,家长要给孩子保留一个「过渡性空间」,磨刀不误砍柴工,孩子会从中汲取力量。